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个人掉队。近年来,于都县以县城工业园区和中心镇安置为主、中心村安置为辅的“三级梯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模式为蓝本,把后续扶持措施与基础设施建设、安置房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在岭背镇桂林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房屋鳞次栉比,街道干净整洁,配套设施齐全,住在这里的村民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走进村民林荷香家中,她正在看电视,看到记者的到来,她与大家分享了她从山沟跨入城镇,从农民变身产业工人的喜悦。
记者:“在以前的村过得怎么样?” 林荷香:“山区很远,房子是土坯房,破破烂烂的。” 记者:“小孩上学方便吗?” 林荷香:“上学也是很远,现在老房子拆掉了,搬到这里后小孩读书、逛街都很方便。”
林荷香2014年被评上贫困户,2018年10月份搬进了新家,在自己家楼下的扶贫车间里就了业,家庭、就业两不误,日子越过越好。
“我在家门口就业,一个月工资有2000元左右,儿子儿媳在东莞工作,生活还不错。”
扶贫车间里像林荷香一样的还有很多。扶贫车间的设立让搬迁群众增加了务工收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同时为了减轻群众的生活成本,社区里还成立了微田园农耕场所,老百姓可以在家门口种菜。
“社区引进了4家扶贫车间,解决劳动力用工106人,其中贫困户43人。安置点旁边建设了大棚蔬菜基地,搬迁户可在基地承包或务工增收。社区按照户均50平方米规划了微田园,让搬迁户在家门口种植蔬菜,减少日常开支,留住农耕文化。” 习 近 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精准帮扶稳定就业,确保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和可持续发展。
思源社区建有移民扶贫安置房36栋1193套,能安置深山区、库区的移民约7000人。
熊观福是思源社区里的一员,搬迁前居住在于都县贡江镇仓前村,山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他常年外出务工,工作之余照顾家庭和孩子一直是他的心愿。前不久,他通过当地人社部门组织的水电安装技能培训,从在外务工转变为家里的技术工,这种不离乡、又灵活的工作状态,让他十分满意。
贡江镇仓前村村民 熊观福: “我参加了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在学会了水电安装技能后,就和朋友在外面接事做,每个月大概有4000余元,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还可以照顾到家庭和小孩。”
熊观福的妻子肖招娣原来在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工作,后来考虑到照顾孩子,想离家近一些,社区里的干部给她推荐了于都华冠电子有限公司。
贡江镇仓前村村民 肖招娣: “我是去年11月份来这里上班的,工资有3000元左右,这边离家更近,可以多照顾下小孩。”
如今,熊观福一家住得安心,家门口的幼儿园也直接解决了孩子上学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县已全面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计划6508人,为了让搬迁群众在新家“稳得住、能致富”,于都县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强化因户施策、结对帮扶,落实社会保障、教育、健康等帮扶政策,加强搬迁群众与后续扶持政策精准对接,真正实现搬迁一批、致富一批。
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 王小金: “为了让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于都县狠抓了异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主要通过就业培训,介绍就业工作岗位、组织大型招聘会,让搬迁户到企业、农业产业基地等地就业,实现就业增收,在安置点周边建设了幼儿园、小学、初中等教育配套资源,让孩子们20分钟之内赶到学校,提升社区服务中心服务水平,为群众代办相关事项。”
记者手记: 近年来,许许多多像林荷香、熊观福一样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告别世代居住的大山,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展望未来,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亿万人民在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绘就更加壮美的画卷,让幸福的阳光照进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