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提示

首页 > 人物 > 正文

清明节,我们一起缅怀这些逝去的教育大家

信息发布者:黄天悟
2021-04-04 10:36:04

经历了冬至的蛰伏,立春的轻抚,雨水的浇灌,又是一年清明至。


清明时节,慎终追远。

细雨霏霏的清明,是中国人传统的祭祖洒扫,寄托哀思的日子。


不平凡的 2020 年,

我们失去了基础教育界的几位重量级导师。

他们或是扎根教育一线的研究者,

或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推动者。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今年清明,

我们一起缅怀这些逝去的教育大家——


陶西平

图片
图片

2020年5月19日,著名教育家,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首任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顾问陶西平先生在友谊医院不幸因病去世,享年85岁。


陶西平的名字与中国教育改革四十年紧密相连,他是中国屈指可数的教育实践家、理论家、引领者、领导者。

1935年,一个战火连天的年份,他出生在湖南益阳。走过反侵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艰难岁月,陶西平从童年走到了少年。1948年,新中国成立的前夕,他考入北京四中。1954年,他以华北五省一市文科状元的成绩顺利被北京大学历史系录取。

他说:“当时得第一名也没有任何掌声,没有人把状元当成多大的光荣。我是因为在四中碰到了名师。”尊师重道的陶西平把四中一些老师的名字记得丝毫不差。

不幸的是,上了大学以后,陶西平生了病,因为家庭贫困,母亲一个人要养活五个孩子,实在无力承担,不得不休学。

1955年,随着病逐渐好转,20岁的他开始参加工作,成为北京市第九中学的一名教师。从此,他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动荡的岁月中,陶西平曾被调到一所农村中学教书,因为老师少,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英语、俄语他都教,始终没有放弃的是对教育的热忱。他说:“每个人都有时代的印迹,我比其他人经历了更多的挫折。失败是财富,之所以没有倒下,是因为在中学时代就树立了坚定的信念,可以迎接多种挑战。”

改革开放之初,时任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的陶西平提出以整体优化思想对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整体改革。建立以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和教职工聘任制三位一体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实现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分配体制相协调的管理体制改革,为后来为全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发挥了促进作用。

陶西平不仅有前瞻意识,也有实干精神。他既着眼于未来,也立足于当下。在担任北京市教育局长期间,主持推动了教育评价研究课题,在北京市研究的基础上,1990年成立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担任第一任理事长,并连续任15年。

陶西平主持的关于教育评价的研究对在全国教育评价研究的启蒙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主编的《教育评价词典》至今仍然是教育评价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文献。

1998年,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委托北京教科院及随后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执行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陶西平担任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

他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时代特色、能力建设以及有效推进学校与地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并促进优质教育与深化素质教育以及推动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地方与国家教育政策与规划等的研究,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近千所中小学中产生了深度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效果。促进了将“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的实践研究”,是中方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于2000年8月签署的国际合作项目,先后被批准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五”“十一五”重点课题,陶西平是课题总负责人。这项研究参与广泛,在十一五期间,又从基础教育研究拓展到职业教育研究,对改变传统的人才观、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深化素质教育实践发挥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从2003年开始,主持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督导评估中心参与的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研究。陶西平担任课题专家组组长。研究方向是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途径,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评价体系。对全国20个实验区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持续跟进研究并完成评估,为我国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做出了贡献。

2009年起陶西平先生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调研、起草,担任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教育公平组的组长,主持完成两万字调研报告。后担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组组长,进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试点的调研与指导工作,完成的《成都市以城乡一体化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报告,国务院领导充分肯定并批示加以推广。

从直接投身教育改革实践,到退居二线后致力推动教育改革实践,他始终心怀教育理想,永不放弃追寻,可他却常谦逊地说:我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顶多算是一名比较认真的教育工作者。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已无法睁开双眼的陶西平躺在病床上,摸索着在白板上给《中小学管理》杂志写了这样一段话:我的教育追求就是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谢谢大家,我还是那颗心。

“我还是那颗心”,陶西平那颗怀着教育理想的初心始终没有变,他追求教育理想的一生值得后人永远缅怀。


朱小蔓


图片
图片

2020年8月10日,知名教育学家,我国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实践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国家督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兼党委书记朱小蔓逝世,享年73岁。


2020年8月12日上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朱小蔓的告别仪式在南京举行,为她送别的花篮、花圈摆满了告别厅,剩下的空间刚好容纳全国各地冒着酷暑自发赶来吊唁的教育工作者近500人。截至16日早晨,网上数百人留言悼念,点看追悼会视频近5万人次。


那个人们心中的“教育女神”,那个学生心中“最纯粹的人”永远地去了!


1973年,朱小蔓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之后在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获哲学硕士,1992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博士……在漫漫的求学过程中,她最难忘的时光就是与科研人员探讨问题时的激烈场景。


20世纪80年代,朱小蔓开启了她的情感教育研究。面对经历过1977年至1983年高考的大学生,她开始持续研究、思考:“究竟是什么东西在人的内心持续、内发、内控地生长、壮大着品性,从而使人成为一个善人、好人、有德之人呢?”


恰在这样的思考中,她与苏联伦理学教学委员会主任、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主任吉塔连科教授取得联系,后来去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做他的访问学者。1989年,朱小蔓又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学位论文即是情感教育研究。于是有了《情感教育论纲》一书的诞生。


在应试教育初露端倪的时候,朱小蔓开始了情感性素质教育研究,自觉地提出情感教育是关怀并指向人的整体素质的教育,把自己参与的江苏省一批小学的教育改革实验。


1994年,朱小蔓提出“情感性德育范式”,1995年正式提出“情感性道德教育”,包括德育目标、内容、过程、机制、方法与评价等要素,体现出她以“情感”之眼观教育、道德教育的整体思想。“她在全国首倡情感德育理论,影响了许多中小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情感德育理论流派。”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杜时忠教授说。


参与中国第八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期间,朱小蔓已身患重病,几次住院治疗。“她以大无畏的精神担起了国家统编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材总主编的重任。”王湛说。


朱小蔓先是2006年受教育部委托,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组织专家团队对2003年颁布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修订。2011年,教育部颁布《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后的课标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前面,突出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强调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学生道德学习能力。


2012年初,朱小蔓再受教育部委托,任初中《思想品德》示范性教材总主编,2016年7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下两册出版,9月投入使用。教材明显加强了价值观教育、生命教育、法治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媒体素养教育等。


对于自己的研究,她说:


我从事的是情感教育视域下的生命教育研究,或曰指向生命完整发展的情感教育研究。


全身心投入到学术事业中,朱小蔓拥有一种纯粹的美,不论管理、研究和会议多么繁忙,对学生的教学和指导都不减少一分一毫。谈到自己的身体,她说:“对于癌症,我们只有勇敢地面对,而不去自暴自弃。在有限的生命里,做无限的事情,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于是,两次手术后的她她依然拖着术后的虚弱,不断地读书、写作、教学,在道德和情感哲学的研究领域乐此不疲地行走着。


朱小蔓走了,但她的精神永在。缅怀朱小蔓老师,我们还继续要学习她对待教育事业、对待工作、对待学生、对待科学研究的精神。


赓续的事业,丰硕的成果,丰满的人生。她的一生,岁月如歌!


欧阳中石


图片
图片

2020年11月5日,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原顾问、当代书法学科建设重要开拓者,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欧阳中石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年幼时的欧阳中石先生跟随武岩法师学字,后来师从吴玉如先生。从北大毕业后,就进入了学校,做过各类学科的老师,在教书的岁月里,他练就了一手好字。


1985年,欧阳中石先生在首都师范大学创建了第一届书法大专班,如今的很多书法名家都是从这里毕业。在书法教育的40多年的时间里,欧阳中石先生始终致力于把书法的文化与艺术教给下一代。


在欧阳中石先生的带领下,首都师范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书法为研究方向而设立的博士学位授权点,第一个书法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第一个书法类艺术师资人才培训基地,中国书法学科中唯一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第一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欧阳中石先生在授课时有着自己独到的方法,他经常告诫同学:学习书法不能光靠苦练而要会学,量少而精,化繁为简。在一段上个世纪80年代的教学影片里,欧阳中石先生自己对照着字帖仔细临摹一个字,而当临摹完成后,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对比字帖仔细检查错误,正是对于每一笔细节的极致要求,让欧阳中石先生在教学中,对每一个学生所写的每一个字要求也极为苛刻。


在2007年,欧阳中石先生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由于身体原因,中石先生未能到现场领奖。于是在2008年,学校给他补办了一个仪式。在仪式现场,他这样说道:“我很感动,我有这样一种想法,这次的模范教师的荣誉好像是归到一个人身上,我说我们应该这样理解,模范教师这是我们这个集体的荣誉,他应当属于我们这个集体,不能属于我个人,我想把它交给我们学校,我已经接受了,谢谢。”这句话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无不赞叹欧阳中石先生的为人。


“我和别人相处时,更尊重别人,己欲立先立人,己欲达先达人。”正是在孔夫子这句话的教益下,欧阳中石先生始终为人谦逊,有人曾在拜访欧阳中石先生时说“我拜访大师来了”,而欧阳中石先生却说道:“那你太小看我了,我比大师可大多了,我是老师。”正是有着这样谦虚平和的心态和博大宽广的胸怀,欧阳中石先生总是自谦道:“我无‘家‘可归,我是一个一辈子的教书匠 。”


正是践行着一位老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使命,欧阳中石先生始终称自己为老师这一神圣的称号,教出一位又一位优秀的学子,推动我国书法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欧阳中石先生不是“大师”,是“老师”。


鲁洁


图片
图片

2020年12月25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教育家、教育理论家,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学科重建的重要奠基人,德育学科的奠基者和领导者,新世纪义务教育德育课程改革的引领者,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的重要领导者、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鲁洁先生因病于家中逝世,享年90岁。


她是“文革”后重建我国教育学科的领跑者;

她是新的历史时期探索我国德育学科发展之路的求索者;

她是20余年来始终坚持在小学德育课程与教材第一线的实践者;

她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文革”之后,百废待兴,教育学学科面临着学科重建的严峻任务。担任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的鲁洁从当代中国和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出发,编写出一部具有中国特色和符合时代需要的、有扎实和丰厚学术理论根底的教育学教材。这本出版于1984年的《教育学》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本专业课的教育学教材,它影响了几代教育学人,直到今天仍在印刷。


1987年,鲁洁又承担了国家教委文科教材“七五”项目“教育社会学建设”。199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她担任主编、吴康宁担任副主编的《教育社会学》,这是建国后受国家教委委托编写的该学科的第一本高校教材。


其后,鲁洁还与东北师大王逢贤教授一起承担了“新时期德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把德育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探索德育的规律。项目的最终成果《德育新论》于1994年出版,成为一代代德育理论研究者的必读著作。


2001年,71岁的鲁洁承担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研制。她说:“面对我们国家品德课的现状,一种被否定的现实,我们这些所谓的德育理论工作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鲁洁一定要啃这块“硬骨头”,因为“课程标准做好了,上亿儿童都会受益”。为此,她给自己定下目标:“让道德教育成为最具有魅力的教育”。 


教材研制结束,她又开始了新教材的教学跟踪。持续了13年的小学品德课程改革结出了硕果:“儿童道德生活的构建——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于2014年获得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2年5月,教育部委托鲁洁担任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总主编。编写工作启动之后,鲁洁老师以80多岁高龄与编写组同志一起学习中央文件和课程标准,讨论确定教材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在讨论中,她总是准备最为充分的人,很多问题她都列出了提纲,写成文字稿。


就这样,本该安享晚年的鲁洁二十年如一日承担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任务,因为她知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童”。鲁老师从来没有豪言壮语,但她为了儿童的工作确确实实在为国家、为民族做一件大事情。


鲁洁老师学问做得好,是大家学习的楷模。她的学生们却说:“我们永远学不到鲁老师的境界,因为她不是用知识写作,而是用人格写作;写的不是作为知识的论文,而是她的人格、她的思想。”


作为老师,鲁洁老师不只为她的学生所敬仰,也是中青年学人敬仰的导师。不只是学界中青年学人敬仰的导师,也是一线品德课教师敬仰的导师。


高尚和伟大不一定是惊天动地,而在平常的一点一滴。鲁洁常说,她一辈子没有离开南师大,“一生平淡”。但“一生平淡”并不意味着“平淡一生”,鲁洁老师一生都是我国德育学科建设和小学德育课程改革路上的追梦人……


清明时节雨纷纷,

我们在此遥寄相思,谨以缅怀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这些杰出的教育人虽然已逝去,

但是他们的学识、精神却永存,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网友评论
声明 本文由农村链(易村客)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农村链仅提供信息存储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农村链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