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愚公和他的锤头
信息发布者:
黄天悟 2021-01-09 15:55:36
岩头村,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位于陡峭的石山之巅。这里是云南西畴,峰连天际,飞鸟不通,曾被人称为基本丧失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春种一大坡,秋收一小箩。在石窝窝里讨生活,大山阻隔的不仅是人,更是脱贫的希望。
65岁的李华明还记得,那个时候因为没有公路,养肥的猪牛得几个人扛到山下去卖,工钱贵不说,一不小心还会连人带牛滚落到杂石沟里。村里的人生病了,只能用担架抬到医院救治。孩子得凌晨5点打着火把,翻越悬崖,赶到学校念书。村里千辛万苦找来的媳妇,看山上过的是这样的日子,都一个个跑出去了。

通讯靠吼,交通靠走,战时天然的屏障变成了后代人的阻碍。“抬猪难、商品交易难、娃儿读书难、小伙子找婚姻难、老人生病就医难”,李华明很心酸,一些老人到老也没能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是啥样子。岩头村人太渴望有一条路了。终于,县里修了一条主干道,盘山而上,像剖开了大山的腹肌。但主干道距离村里还有1公里远,像岩头村这样等待最后一公里修通的村子还有很多。苦熬不如苦干,搬家不如搬石头。身为村民小组长,2003年春节,李华明通知大家开群众大会,他们要自己修通这最后一公里。有人就打赌说,“你能把这条公路修得通,我就拿手板心煎鸡蛋给你吃,就祭拜你,喊你亲爹都行。”村民的担心不是没有原因的,要修的这条路坡度平均有40度,全是坚硬无比的大石块。下面有民房,还有部分的通讯设施,不能用炸药炸,石头还不能往下落,只能用凿子凿、铁锤打。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困难没有难倒智慧的岩头村人。炸药不能用,那就用铁锹,机械运不上来,那就靠人工。其他村子还沉浸在过年的热闹中时,李华明和全村的老少爷们已经来到村口,撸起袖子,扬起铁锤,“叮叮当当”凿起山来。当时大家集资修路,每家2800元,出一个劳动力,没有资金的就得卖猪卖牛卖鸡。李华明回忆起,村里80多岁的老人,望着已经四壁空空的房子,一咬牙把自己准备多年的棺木都卖了,来当做公路资金。接到这笔钱的时候,李华明的手,都是颤抖的。

2007年,村里要买一批工具设备,各家开始想尽办法筹款。有天,村民李光祥的母亲哭着找到李华明,交给他2000块钱。“我家光祥在外面出事了,打工时候一不小心手被机器绞断了。”老板给李光祥2000块的个人生活工伤补贴费,他一分都没用,托人带了回来交修路的钱。“人家说是工伤,以后会再算账,算完才能把剩下的补齐。”李光祥母亲说。这笔钱,和村民的愿望一样,沉甸甸的。
大山给西畴人民带来贫穷与艰难的同时,也赋予了西畴人民如大山一样坚强不屈的性格。起早贪黑,锤敲手扒,修路进度十分缓慢。村民们吃住都在施工现场。这条路像是从大山肚子里抠出来的,一公里不长,却整整修了12年。2014年1月,被石岩挡住的1.5公里进村简易公路终于修通了。县政府出资,把石头路浇灌成了水泥路。通车这天,全村上下喜气洋洋,放起了鞭炮。石漠变绿洲、石窝变桑田、天堑变坦途、穷乡换新颜。岩头村盼了几辈子的路终于通了,山货运到了山外,孩子走出了大山,三七栽进了村里,自来水通进了村里,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向贫困宣战,与石漠抗争。在西畴,群众自发修路的故事不胜枚举,在全国,当代愚公的形象也不胜枚举。也许大山里的乡亲们并不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但是在开山劈石修路的过程中,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愚公的模样。
点赞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农村链(易村客)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农村链仅提供信息存储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农村链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