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提示

首页 > 社会 > 正文

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信息发布者:黄天悟
2020-07-23 15:54:35

2019年9月20日,习 近平总书记来到曾经的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说了一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他说,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随后不久,中央就正式启动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分别是长城、运河和长征。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这个话儿,咱们从上小学那会儿就已经深深地记在脑子里了。

但是,如果有人问,为什么长城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象征呢?这个问题估计要难倒不少人。今天,宫主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一)尊王攘夷

长城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应该是西周开始就有了。周幽王大家还记得吧,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自此以后周天子威信丧失,诸侯们都不再跟着周天子玩了。

为什么诸侯们对烽火这玩意儿这么在乎呢?因为这个烽火就是在长城上点燃的。这个长城上的烽火可不是一般的要打仗的信号,这是关系整个华夏族生死存亡的信号,这个烽火一起,就是中原所有部落、所有诸侯、所有华夏民族子民的头等大事,这可比狼来了还要严重得多。

周王朝迁都之后,不久进入了春秋战国,这个时候我们似乎觉得挺好玩,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岂不是自由开放的美好时代吗?不过真实的历史还真没这么好玩,中原各诸侯国已经不跟周天子玩了,他们自个儿开始了他们自由的生活、怒放的生命。

孔子说春秋无义战,实际上春秋还算好,基本还是贵族们打来打去,点到为止、恪守礼节,大家记得那个宋襄公吗?他不是跟刚刚崛起的楚国开战过一次吗?你猜宋襄公怎么着,他非要守周公旦创制的周礼,在河对岸干等着楚兵渡河,渡河了还在那里等着,直到楚兵列阵完毕后,才正式询问对方“兄弟,可以开始打了吗”,楚兵那会儿是有名的“南蛮子”,他才不遵守这些繁文缛节呢,一上岸就大刀长箭伺候,宋襄公重箭刺中,第二年就一命呜呼了。

到了战国,像宋襄公这样的奇葩已经绝种了,诸侯国不仅越来越好战,而且打一仗死七千人、六千人、上万人,史书记载不绝,我们知道那个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白起一次活埋赵国俘虏45万。到现在,你去山西省晋城高平市那一带,都还可以发现不少触目惊心的骨骸。

不过,尽管诸侯国打来打去,毕竟还是兄弟之间的你争我抢,不管怎么打都有两个原则,诸侯们是不会含糊的。一个是,不管怎么不拿周天子不当回事,就是不能不拿黄河当回事儿,那个诸侯国竟敢通过决堤黄河来打仗,所有诸侯国都会一顿狂揍,直接灭了再说。而且,诸侯国之间还在治理黄河和应对洪灾问题上,高度一致,恩恩怨怨放一边,先把水患治理好。哪个诸侯国粮食出现大问题了,邻居们还会送粮食过来救急。从这一点上看,历史发展到后面,我们经常看到打起仗来动不动就决堤黄河,比如老蒋当年的所作所为,这就可以看出民族精神有时是在溃退的。

第二个事,就是怎么也不敢不把长城不当回事,如果长城北边那些蛮夷之族越过长城来犯,这些中原诸侯国就会马上停下内部纷争,齐刷刷地一致对外了。大家还记得那个齐桓公吧,就是春秋第一霸,他是怎么称霸的呢?这可不仅仅是齐国国力强盛,更重要的一条就是,齐桓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当然,这个也得感谢宰相管仲,这个尊王攘夷的主意是他提出来的。针对这件事,孔子说过一段非常经典的话: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用白话翻译就是,管仲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盟主,帅领诸侯,一正天下,团结各诸侯抵御夷狄入侵,华夏子民到今天仍然享受这份恩赐。如果没有管仲,我们中国人早就变成了披头散发、左扣衣襟的野人了。

大家感受一下,当年我们的祖先为了种族的延续发展付出的努力和作出的贡献。所以说,长城在平时,起到了阻止这些游牧民族南下侵犯中原华夏民族的作用;但是,他们一旦兵马足够强大,他们是可以突破长城防线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中原各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经过数千年的反复沉淀,长城也就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家园、为了种族千秋万代而战的象征,成为了捍卫中华文明、抵御外敌侵略的象征。

这些都好理解。下面,咱们说几个不太好理解的问题。

(二)游牧与农耕是千年冤家

为什么要修长城?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没那么简单。修长城,谁也知道是为了防御外地来犯。可是,我们看看历朝历代,我们又依靠长城真正防御住了几次外族入侵?恰恰是不依靠长城防御外敌的朝代,比如汉朝、唐朝,反而比较好地制服了这些凶悍的游牧民族。

实际上,长城不过是军事防御工程,光有这个工程在那杵着,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在西周开始的时候,毕竟冷兵器还不发达,游牧民族的骑兵也还没到蒙古那会儿那么能打,所以依托这个军事防御工程还是有比较明显的作用。

但是,到了后面,凡是能够成功抵御外敌的,要么是把防御战线推进到草原深处,比如西汉和唐朝,要么沿着长城重兵防守,比如秦始皇屯兵50万到长城,明朝几百年都在长城重要关隘驻扎部队。

这就有些奇怪了,西周早年修建长城,包括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修建长城,尚且可以理解,因为确实有较大的防御作用。但是,到了后面,我们一次次遭遇草原游牧民族的入侵,甚至出现五胡乱华、蒙古铁骑全面侵占中国这样的悲催局面,无一例外长城都失去了抵御外敌的防御作用。

那么,古代这些人为什么要一代又一代地修长城呢?

这得从游牧民族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南下侵犯中原说起。

应该说,中华民族能够延续至今而从未间断,应该归功于自然的造化。在近代以前,中国这样西边有帕米尔高原,西南有青藏、云贵高原、北边有蒙古高原,东边有一望无际的太平洋,外敌要入侵到黄河、长江流域,那是有很大困难的。所以,我们能够相对安全地生存繁衍。

而且,咱们是种地民族,是农耕民族,只要有相对安定的外部环境,粮食、物产就会很快丰富起来,人民生活富足,又处在温带,繁育后代能力就非常强大,人口长期以来就能够在全世界民族之林中成为佼佼者。

但是,我们也有一个比较脆弱的边疆防御线。这条线跟长城路线基本等同,也是游牧与农耕的分界线,我们习惯叫它为阴山—燕山山脉,地理学上成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全长从渤海湾到甘肃。这个阴山—燕山山脉以北基本无法种植粮食,他们只能逐水草而居,就是骑着马赶着羊群在草原上到处溜达,以南呢,在关中平原和黄河中下流一带天然就是种植粮食的地方,所以特别适合人类生存。

大家也许会有疑问,论气候条件,按理长江中下流应该更宜业宜居,你看现在中国经济和人口不就基本集中在长江珠江一带嘛。应当看到,咱们这个星球气候是在变化的,而且每隔几百年就有一个不小的变化,当年关中平原和黄河中下流之辈也是很茂盛的嘛,是后来人类开发多了、资源紧张了,加之气候的变化,才有现在这个造型。而且,在农业文明发生的早期,自然条件太好的地方往往无法展开正常的耕作。你想想,树林茂盛、植被繁茂,鸟语花香的,是非常适合生活。可这些密集又高大的树林、灌木、植被,刚刚做完猴子的人类哪有作业工具去砍伐这些树木、挖掉这些根系发达的植被?黄河中下流则不同,厚厚的黄土,土质疏松,经过黄河不停地冲刷沉淀,土壤不仅肥沃,而且几乎不需要什么工具,撒一包种子,秋天就等着丰收。

所以,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是非常恶劣的,他们经常基本温饱都难以解决,摆在他们面前的经常就是三大难题:粮食、盐、铁。

活不下去了怎么办呢?去抢。去哪抢,东南西北溜达一圈,发现也只有南下去中原抢才有这些东西。所以,就这样游牧与农耕千年冤家就结上了。

(三)草原铁骑是怎样入侵中原的?

扯远了。咱们接着聊长城的那些事。我们不是有一个阴山和燕山山脉嘛,这个山脉在多数时候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是,高山与高山之间有一些河谷豁子,这些豁子就是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主要渠道。大家要记住,这些骑着马打仗的草原人是不太可能爬上山越过长城的城墙进入中原的,马不载人单独要爬上这些山都难上加难,不把马累死,都会把马活活渴死。所以,他们不太可能傻到这种程度。他们只能沿着河谷走。

我们先说阴山山脉。这个山脉的那些河谷豁子,古人早就发现了。秦始皇为什么要屯兵50万到长城周边呢?就是为了把匈奴南下必经之路堵死守牢,当然也在当地兼顾开垦农田、搬砖修长城。秦朝刚建国那会儿,或者说统一六国那会儿,北边这个叫做匈奴帝国的也在迅速崛起,而且经常南下骚扰中原国家。秦国本来就是在与西陇、北狄这些野蛮人打交道成长壮大起来的,秦始皇对付匈奴应该有一套成熟的路子。屯兵、开垦、修长城,平时务农,战时打仗,玩得比较溜,所以能够一边统一六国,一边抵御匈奴,从这一点上看,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只有中原形成统一的国家,才能有基础有条件摆脱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而只有抵御住了匈奴南下,华夏民族才能够避免被侵略甚至灭绝。

大家别小看对这些山脉中河谷豁子的管控,那个阿三印度北边也有一个山口,叫做开伯尔山口,是兴都库什山脉最大和最重要的山口,这个山口两山之间的距离最窄处只有600米。这个山口是北方那些草原溜达的游牧民族南下入侵印度的必经之地,可阿三们就是不去理会这个山口。不过阿三的战斗力自古至今都是弱弱的,估计也尝试过,无法坚守,索性就让他开着,反正阿三生产人的能力完胜各路人马杀人的能力。今天印度奇葩的种姓制度还能够保留完好,中上层都是雅利安人、突厥人、蒙古人的后裔,底层大盘就是这些阿三的后代。大家感受一下这个人口造型。

我们再说说燕山山脉。我们知道历史上有一个幽云十六州,大概就是燕山这个位置。北宋为什么活得那么憋屈,就是没有燕云十六州。当年那个石敬瑭,起兵造反后唐,被“政府军”围困在太原,无奈之下竟然里通外国、“挟洋自重”,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自己还认辽国皇帝为“父皇”。自此,中原王朝第一次失去了对幽云十六州的控制。北宋袒胸露腹,几乎每次都是被这些游牧骑兵吊打。明朝重新获得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权,在这些河谷豁子建立了九边重镇,山脊上筑起了长城。


说到这里,顺带说一下,大家应该明白了,为啥古代首都都建在军事防御一线,汉唐以前是长安,因为这个时候主要威胁在西北方向,宋明首都在汴州、北平,因为这个时候威胁在北方、东北方向。唐以后,中华民族维系生存发展的基本格局就是南方发展经济、供应粮草,建都北方防守北部边防,向西持剑护航保障河西走廊打通丝绸之路,所以现在为什么把京杭大运河与长城、长征一并纳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因为运河就是保障整个国家运转的战略通道。

(四)拿什么对付草原铁骑?

咱们继续说长城。从上文可以看出,真正起到军事防御作用的并不是长城,而是那些在河谷豁子上打造的重重关隘。也谈到了,北方游牧人南下入侵的主要目的是粮食、盐和铁。这样,关于为什么老祖宗还要修长城的答案基本也就明了了,那就是为了严禁粮食、盐、铁,尤其是盐铁流向草原。

是的,请不要吃惊,长城的主要作用不是军事功能,而是经济功能,主要就是用来阻隔中原与游牧人之间的贸易。中原王朝的政治家非常清楚,对付草原上的这些野蛮之族,用军事打击成本太高,效果还不好。在中原王朝强盛之时,尚且可以好好教育一下这些人,在国力不行的时候就鞭长莫及、有心无力了。

为什么草原上的这些人这么不好对付呢?原因不外乎这么几点:

第一,他们逐水草而生,飘忽不定,你主动出击去打吧,连人在哪都难以找到。历史上,秦汉、唐包括明朝前期,我们不是没有主动过,但是打起了就非常吃力,还经常迷路。比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那个李广,最后就是因为迷路没能跟卫青汇合、含恨自杀的。

第二,你退守在长城边上吧,大家知道阴山、燕山山脉从渤海湾一直延伸到甘肃那边,可没有印度阿三那么幸运,只有一个山口需要守,我们需要把手的边防线太长了。所以,要守住这些河谷豁子,难度也非常大。搞不好,这些驻守边防的人还搞里应外合、里通外国的勾当,唐朝的安史之乱、明朝被女真满族灭,都跟这些边防军大面积腐败有关。

第三,你重拳出击把他们打趴下了,你要管理他们又没有合适的法子。草原上的这些人不像我们这样的定居民族,他们也没有我们这么集中居住海量级的人口,孔老夫子的仁义道德理论他们怎么也适应不了。所以,打趴下了他们,也就只好撤兵走人。当然,还有以夷制夷这么一个套路,就是用他们自己的人制约他们。唐朝用回鹘制约突厥,包括用安禄山这样的胡人治理边防,明朝早期那些女真族是我们用来对付鞑靼、看守东北大门的看门狗。

基于以上原因,真正经济适用的办法就是搞“贸易制裁”,严禁中原的盐铁与游牧人贸易。这一招的确很管用,因为只要把盐铁给禁止了,草原上这些人很快得回到原始社会去。所以,中原王朝一般都会用这一招,而长城就是贸易制裁的一个重要方面,让长城南北的贸易阻断,没有比修长城更有效了的办法。同时,对内地走私盐铁的人严刑峻法,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制服这些草原民族,没有了盐铁,这些草原民族就无法造兵器了。

为啥被明朝军赶回蒙古的那些元军后来再也无法雄起,因为明朝政府对他们实行最严厉的盐铁封锁。为啥后来“看门狗”女真人又突然崛起了,因为后期边防军队里大量的走私腐败,我们的盐铁大量的流向女真满族人,只因明朝贵族们对人参、貂皮等需求量太大,而晋商也就是这个时候迅速崛起的。

在近代以前,长城以北的这些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骚扰和入侵问题,真正解决了的就是元朝和清朝。因为,这些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他们才真正知道怎么管理这些游牧民族。当然,唐朝前期也是管理少数民族比较到位的时候,因为毕竟大唐早期的皇帝与领导班底,基本都是鲜卑人的后裔嘛,对草原上的这些人比较熟悉。元朝、清朝管理这些马背上的民族,还有一招就是宗教,让他们统统入教,这样就实现了思想上的洗脑。

近代以后,草原上这些与农耕民族几千年的恩怨情仇终于落下帷幕,终结游牧与农耕历史恩怨的是工业文明,机枪、坦克的出现,草原骑兵再也无法发挥他们的优势了。而随之到来的是,整个世界进入了历史的新纪元,现代化全球化的世界体系呈现在人类的面前。

最后,关于长城,做个总结吧!长城,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血统、文化的保存与延续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应当把那些河谷豁子的关隘工程一并作为长城这个战略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才是完整的万里长城。如此,长城因为她的军事防御、经济管控、文化延续这三大功能,当之无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因此,长城,作为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团结勇敢的象征,作为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延绵不绝的象征,作为中华女儿接续奋斗、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必将永恒地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基因里、灵魂里。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网友评论
声明 本文由农村链(易村客)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农村链仅提供信息存储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农村链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