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提示

首页 > 政策 > 正文

江西省共有175个中国传统村落 总数列全国第八

信息发布者:黄天悟
2017-11-22 21:07:02    来源:江西日报

        截至目前,江西共有175个中国传统村落,总数列全国第八。此外,还有省级传统村落248个。

  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保护古村落就是我们落实这个重大战略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

  作为承载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记忆的传统村落,如何留住乡愁?留住美丽?在保护传统村落过程中,如何与旅游开发完美结合找到平衡点?开发古村落如何把握度,才能保持原汁原味的古村生活方式和古村传统文化?连日来,一连串的疑问和思考,萦绕在记者的脑中。

  古村落在历史和文化上的意义非常重要

  高墙围屋,峰峦迭起,座座祠宇……从赣南的客家老屋到北部浙赣皖交界处的婺源徽派民居,遍布江西全境的古村落千姿百态。这些古村落虽然各具特色,却又隐隐透露出些许相互联系的共性。

  南昌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陈志军介绍说,江西古村落从建筑特点看,主要有客家围屋、徽派建筑、赣派建筑三种。客家围屋多为方形,四角建有外突的碉楼,主要在赣州分布;徽派建筑主要在婺源,特色是粉墙黛瓦;赣派建筑的特色是青砖黛瓦,如金溪县的古村和吉安市青原区渼陂古村。

  目前,许多古村落,面临着现代化冲击下的一系列问题。胡庆华是金溪县合市镇肖公村的文保员。他告诉记者,游垫古村已经没人住了。“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住在老屋内,在村子外面建了新房。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屋都破烂不堪,岌岌可危。”省内一名长期从事古村落调研的专家分析,目前,一些地方存在古村保护意识淡漠,财力不济,人员外出务工等原因,以致古村落乡土建筑“老龄化、空巢化”的“自然性颓废”趋势正在蔓延。还存在古村“重申报、轻保护”“重旅游开发、轻文化保护”、商业化过度等情况,导致古村落遭受“旅游性开发破坏”的威胁。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主任袁小平对记者直抒胸臆:“古村落是一部活生生的字典,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我们的根,留住我们的过去。古村落在历史和文化上的意义非常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古村落保护和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保护古村落 江西已有多种模式

  我省在保护古村落方面,存在多种保护模式。南昌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陈志军介绍,保护开发古村落模式有两种,“单纯性的保护成本相对较低,这是一种静态和固态的保护,把房子破损的地方进行修葺,然后让游客参观。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的汪山土库就是此种保护模式。另一种是保护利用,比如婺源县的篁岭景区,把古村修好后,建民宿、酒吧、商业街,这是一种动态的保护。”

  陈志军建议:“可以以政府管理为主体,统一保护性开发经营,成立管委会。此种集中度比较好,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规划性和整体性。还有让企业为主体独自经营管理,或者成立股份制集团公司经营,让一家企业经营管理一个景区。也可以以村集体为主体+农户,把农户的内动力调动起来,农户可以住在家里,又可以带来收益。如果运营的好,将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者了解到, 吉安市青原区渼陂古村、金溪县竹桥古村、乐安流坑古村均是以政府为主体进行保护。北京一位长期从事旅游开发的业内人士称,还有就是政府与公司合作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政府和公司以股份制的模式合作,公司控股。政府负责古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修路等,公司进行策划营销及推广。”

  还有些古村,政府花巨资打造好了景区,让公司注资取得控股权经营权。一名专家称,现在流行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指政府为主体的古村景区。

  “篁岭模式”让各方利益都得到增长

  篁岭村地处婺源县东端,位于婺源县主峰海拔1260米的石耳山中,归江湾镇栗木坑村委会管辖,近580年历史,典型的山居古村。

  婺源的篁岭古村保护模式(以下简称“篁岭模式”)或许为目前保护古村模式一个样本,也取得了其他景区的效仿效应。陈志军介绍,此种模式应该在全省是做得比较好的,在全国也可以排上名。“篁岭模式”就是以企业或者公司独立经营一个景区。记者了解到,篁岭景区的开发商为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之前,篁岭已陷入缺水缺电、经济凋敝、居民搬离、房屋失修、梯田荒废的困境,面临着在“半空心化”中逐渐消亡的命运。2009年,公司开始融资介入篁岭,进行古村开发保护,2013年试营业,2014年正式营业。 “通过房屋产权整体置换统合旅游开发经营权;通过老建筑异地搬迁复兴古村鼎盛期的风貌;通过对原来的村民返迁兼业和就业实现‘就地城镇化’;通过打造‘篁岭晒秋’品牌构筑乡土中国符号。”

  婺源县相关人士介绍,篁岭景区经过“整体搬迁、精准返迁、产业融入”这三部曲,每一个相关方的利益都得到增长。“以前,居住在山上的村民,由于交通不便和缺水等因素,每人年均收入6000元。现在,篁岭村山脚下农家乐有150多家,每户人家年收入5万至15万元,就连在篁岭山上晒秋的70多岁老太,年收入都有2万元。加上年底分红和返迁在山上公司上班的收入,村民富起来了。”“篁岭模式”让省内其他旅游景点纷纷过来取经。

  婺源县江湾镇栗木坑村村支书黄永和见证了篁岭景区的发展。他说:“之前,古屋都快倒掉了,村里也没钱修,村民更没钱。不但保护不了房屋,我们还担心,房子倒塌了万一砸死人就麻烦。所以,有公司进行商业开发可以把房子修好,最起码不会发生房屋倒塌造成人身安全的事故。村民也得到了实惠,他们对这种保护古村模式很赞同。”

  “游垫模式”整合各种资源 实施抢救性保护

  记者采访发现,金溪县保护古村的“游垫模式”也有其独到之处。

  游垫村是金溪县合市镇肖公村的一个自然村。村里有38栋明清时期建筑,属于赣派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无人居住,好多房屋都倒塌了。

  11月13日,胡庆华带着记者在村里转悠。“你看,这栋房屋的梁已经倒了,柱子都已经发霉了。”胡庆华边走边介绍。由于没有旅游开发,村里还保留着古村的原味。这些古屋经过岁月的流逝有的仅剩残垣断壁,有的经历火灾化为灰烬。

  “游垫模式”是对一些开始破败的房屋,以“村民出一点,社会资金求助一点,政府奖补一点”的方式(一般是“政府30%+户主或村集体20%+社会与基金50%”的资金筹措比例),对即将倒塌和消失的老屋进行抢救性修缮,延长古建筑的寿命。2015年,合市镇游垫村成立了古村保护理事会,专门发动村民自发对老屋进行抢救性保护维修。同时,为了确保维修质量,还专门组建了一支相对专业的本地民间老屋维修队伍。金溪县政府以农村危旧房屋维修等项目资金作为奖补,专门用于支持游垫村老屋维修。目前,游垫村已经成功认修老屋12栋。一名村民告诉记者,他认为这种模式是目前比较合理的模式,“我自己在外面打工,没有那么多钱去抢救自己家的老屋,只能眼睁睁看它倒塌。现在,政府出一部分钱,而且社会上的公益组织又出一部分钱。多方一起出力,整合各种资源。这种模式,我自己也愿意出钱。”

  金溪县一名相关部门人士介绍,金溪“以保护为主,抢救为先,传承为本,利用为要”的文物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思路,文物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龙南县采取让原来居住在围屋内的村民积极参与古村保护,在龙南县当地政府的牵头下,278名关西新围的居民以房入股,成立了旅游管理理事会,将围屋旅游搞得红红火火。近期,吉安市青原区文陂镇引进了北京巅峰智业公司一起保护打造古村。

  破解古村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矛盾

  这边古村落要保护,那边又要旅游开发,如何找到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平衡点,是个问题。

  11月12日,婺源县篁岭景区,景区内游人如织,摩肩接踵。景区内,酒吧、民宿、红酒庄、影院、店铺比比皆是。如果不是村里的古建筑告诉你,这里是一个村庄,你或许以为自己来到了一座精致的现代化小城。这个时节,菊花开了,古村内到处都是花红酒绿,引来游客争相拍照。据篁岭景区相关人士透露,今年的十一黄金周游客有10万人,周末景区每天的游客有1万人之多,一年有100万游客,今年的门票收入已经超过一个亿。

  陈志军表示,古村落包括村里的古建筑、村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过度的商业开发将会对古村的保护造成影响,原汁原味的古村已经找不到了。“如今,在篁岭古村游玩,无法见到村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当然,旅游开发是一种保护古村落的模式。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矛盾。”

  传统古村,除了有古建筑之外,古村村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农耕文化也不可或缺。“古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应该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印象中,早上鸡打鸣,村民牵着牛到田里耕田,妇女去菜园里浇菜。如今,篁岭这些都看不到了,看到的只是将一座城市搬到了山上而已。古村已经没有了那种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和城市没有任何区别。”一名游客表示。

  对此,篁岭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商业开发和保护古村的传统生活方式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矛盾。他们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正在改进。最起码目前,他们将古村的建筑保存了下来,也就是将古村的壳保护好了。但如果不旅游开发,连古村的建筑都无法保护好。此外,该名负责人还告诉记者,“我们将一些篾匠、木匠、石匠请到村里,现场进行手工艺制作。对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进行保护。”该名负责人称。

  婺源县江湾镇栗木坑村村支书黄永和告诉记者,村里也知道过度的商业开发肯定会对古村的原生态造成影响。“但是,如果不进行旅游开发,村里的古房子都保不住了,全部会坍塌。”黄永和说,这个他也很矛盾。

  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效的古村保护模式,而过度开发又让古村的原汁原味消失。如何找到古村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平衡点?北京一名旅游业内人士胡建军表示,他认为这个平衡点或许可以归纳为:“政府担纲主导,引领社会发展。以市场公司化运营,保障投资者利益。在市场不断做大前提下,带动村民不断增加收益。保护古村原生态生活气息,看得见青山绿水,感受得到乡情乡愁。”

  11月13日,吉安市青原区渼陂古村内,村民戴着斗笠扛着农具正在小路上行走。青原区文陂镇人大主席团主席刘开富表示,为了确保古村的原汁原味,他们没有将原来的村民迁走。“我们打造古村文化核心保护旅游圈、商贸服务旅游圈、生态休闲旅游圈。做好‘加减法’打造渼陂大景区。古村内要做减法,保持古村里的原汁原味原生态。加法是加大景区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景区服务功能,提升景区品位。在古村外建设商贸服务圈,不允许在古村内进行专门的商贸服务,就是为了不影响古村的原味。在古村外还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圈,推进全域旅游,打造农旅结合项目旅游+系列品牌。”刘开富如是说。

  专家建议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 建设秀美乡村

  江西是农业大省,有广袤的农村。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目前有行政村1.6万个,自然村16万个。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离不开秀美乡村的建设。

  袁小平说,保护古村落,就是在重建人和环境的交融、生产和生活的互构、传统与现在的互连。古村落为什么会被衰败?他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城市化和工业化造成的乡村与城市的分割,人和环境的分离,生产和生活的分离,文化生产与文化传承的断裂。

  袁小平认为,要按党十九大的精神要求从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来解决古村落的保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古村落的保护不仅是一个个村落的保护,而是将村落放在大农村的背景来保护,通过保护古村来解决农村衰败问题、城市和农村的互惠发展问题、传统传承与现代发展的问题等。

  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不能落下。保护古村落,传承乡土文化,留住乡愁,留住美丽,是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题中之义!(记者 邹晓华)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网友评论
声明 本文由农村链(易村客)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农村链仅提供信息存储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农村链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